群山環抱的巨石文化遊戲場
我們是Truku學校
崇德國民小學創立於1972年,位於花蓮縣秀林鄉北端蘇花公路旁,距離太魯閣國家公園遊客中心僅9公里。座落在立霧山下的學校被優美的山嵐所環繞,終年雲霧裊裊、景色宜人。全校學生人數為105人,98%為太魯閣族,因此長期推動太魯閣民族教育,並落實「民族精神、民族制度、民族生活、民族藝術」等四項內涵。
「幸福不是得到我們所要的,而是珍惜眼前所有的。」(David G.Myers, Ph.D.) 珍惜所擁有的族群文化資產,是學校付諸實踐的辦學理念。學校為塑造獨特民族之美感意象與校園文化,致力保存與強化學生對太魯閣民族的自我認同,並期望營造具有Truku美感之校園環境與教學情境。
一塊巨石引起的漣漪
捐贈白石
提案源起是由鍾兆英醫師所捐贈的白石所開啟,原先放置於操場曝曬區域的白石,經輔導委員建議移至校園南側樹蔭下,以巨石為中心擴展周圍堆出高低幅度不一的小土丘。置於新造土丘最高點的白石隱喻著台灣中央山脈山巒的走勢,亦象徵族群起源的巨石神話Pusu Btunux。在狹長之高山峽灣地形中,學生能在此處由高處回望學校,以不同的視角欣賞遠方稜線雲霧繚繞的山嵐景致,觀察山巒在不同季節的景色變化。
天然的遊樂場
本案利用隆起與低窪的地形律動,取代制式化的傳統遊具設施,創造能讓學生探索發掘的機會點,提供孩子們停駐、悠然與自我對話的空間,以最自由放鬆的姿態,在遊戲中擁抱親近這塊土地。白石左側,設置一座小型的生態池,提供孩子做為生態觀察的起點。踩著地上原木的踏階攀爬山丘,經過象徵祖先守護山林的意志,就可以攀上祖靈源起的白石,站在白石上可遠眺山脈。順著白石坡面,孩子將白石做為天然的溜滑梯向下滑,成為孩子最愛的遊具。位於後方嵌入土丘中的水泥涵管洞中,孩子可以找到一處私密的安身之所,透過窺孔看著外面的人群。白石的右側下降緩坡由社區木雕藝術家郭文貴先生以漂流木台灣檜木設置一座躺台,經過輔導委員挑選將保留有機線條的天然漂流木製成扶把,語意由高山漂流入海的森林生命,終將迴返成為擁抱孩童的精靈;置於躺台一旁的漂流木線性座椅,打造為父母陪伴孩子遊戲的休憩座椅,象徵著校園和這片山林守望孩子快樂成長的堅實崗位。
學校活動與課程
學生參與設計漂流木躺椅圖案,以「想像自己躺在漂流木躺椅上」為題,請學生繪製圖畫,並將獲選學生作品刻在躺椅上。圖案刻繪由社區耆老郭文貴老師親自操刀修飾。
「民族教育」主題統整教學-認識太魯閣族起源傳說
老師特別將「民族教育」課程,從教室拉到戶外,在美感環境基地中上課。學生們在象徵民族起源的白石旁,學習巨石傳說的歷史故事、認識太魯閣族起源傳說。並在巨石上唱起族語歌謠,學習太魯閣族語,讓美感環境幫助不同領域課程的深化學習。
巨石傳說的歷史故事教學
直接在美感環境基地 進行巨石傳說的歷史故事教學。
語文領域(本土語-太魯閣語)教學
在巨石上 唱族語歌謠;在巨石上進行生活事物相關用語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