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Case Studies

蒲公英裝飾圖

國內案例

1
2
3
4
5
6
7
8
:::

花蓮縣秀林鄉景美國民小學

中華民國 | 花蓮縣秀林鄉 | 花蓮縣秀林鄉景美國民小學
地址 | 景美村加灣112號
設計團隊 | 津賀盛室內裝修設計工程
教育部補助款 | 1,900,000
自籌款 | 211,111
教育部補助比率 | 90%

天然的校園遊樂場

-打造繪本般的快樂天堂

 

受祝福的陽光小學

      屬於太魯閣族的花蓮縣景美國小,位於花蓮北邊,依中央山脈,傍太平洋,是一間陽光普照的小學。學校後方的日本神社遺址,訴說台灣光復之前曾扮演參道必經的公學校。校園內的一條水圳,將教學與行政教室分為上下兩層,成為具有上下複層的山坡校園。學校地理位置緊臨陡峭的山坡地,前方的水圳帶來的豐沛水量,久而久之也造成校園蚊蠅孳生、提高蛇出沒的風險。師生比不足加上資源短缺,高溫之下潮濕腐的校園木棧平台久無修繕,與下層教室形成封閉的空間,長久之下導致學生鮮少接近。

 

      校方原本打算於木棧平台設立閱讀空間,但牆面長滿青苔,濕度高,礙於生態議題與校園管理不易兼顧,不宜長久作為讀書環境。經過輔導團隊對複層空間的評估,朝向將水圳切割的上下空間再度結合,重新因水而接縫,而非分割。

 

繪本意象的入口與閱讀地毯

      首先將停車場進到第一空間的迎面鐵皮屋,漆上代表族群文化的深紫色,入口仿繪本意象,以大樹及在地特殊鳥類作為故事角色,打造活潑、夢幻般的迎賓入口;入口必要存在的電箱設備,則透過設計師的巧思,設計電動門遮住,必要時可即時移動,美感彰顯的同時也能兼顧需求。

 

      第二階段將下層到上方教室沿途長滿青苔的採光罩,重新清洗後提高採光度,樓梯兩側的草坪以在地環境型態「壘石文化」梯狀擬作,打造易排水的坡度。為了營造柔美的光線,設計師在靠近樹林的圍籬採用富有漣漪紋路的木紋板,以偏角45度的方式讓陽光漫射進入草坪,轉換直射草坪的刺眼光線。壘石草坪變成另類的閱讀地毯,學生進入玩耍時需要脫下鞋子,透過觸摸草地質感親近大自然,任意席地而坐、閱讀、奔跑,形成開闊向光的遊戲地毯。

 

親水遊戲的價值打造

      美感的享受,透過交換價值另類擁有。拆除山坡上層廣場毀壞的木構桌椅,改以耐用的塑化板大面積整理,遮蓋原本高低不齊的接縫,透過色澤、方向、紋理的調整,形成與原本幾何圖案相容的木棧廣場,學生可以盡情在棧板奔跑不易跌倒。利用複層的空間落差特徵,在廣場設計傳統水汲筒抽取地下水,取日本添水系統的概念,將水送到下方埤塘,打造活水埤塘。坡度的落差增添遊戲趣味,上層的人擠壓水流給予下層的人,流水經過四個竹筒的接力,發出美妙的敲擊聲與水聲。學生親身體驗汲水系統,透過互助與輪流體會給予及付出的交換價值。活水埤塘不僅改善水質、阻絕蚊影的孳生,孩子更可將腳放入水池,親近水域。

 

      原本上層空間單一色彩的駁坎圍牆,以玻璃珠鑲嵌藝術豐富圍牆表情,早晚黃昏光線的斜射,發散出夢幻般的水藍光影。圍牆內種植新娘花,取其纖細與鮮紅色的形象柔化生硬圍牆,當開滿花的時候,代表夏季來了,豐富校園環境色彩。下層埤塘旁裝置五根紅色平衡木,不只是與綠地形成對比,更象徵五個手指頭指向山壁的方向,形成動態擴散的視覺,讓上下層有了具體的連接。

 

山壁間迴盪著學童笑聲

      整體來說,平衡木、竹汲筒,取代了罐頭式的遊樂載具,文化色彩為主的意象入口,不僅訴說太魯閣族的傳統色彩,戶外空間也成了天然的授課場。校園美感改造,不只實現學校原本想要的閱讀空間,天然舒適的遊樂場也讓學童開朗的笑聲再次在山壁間迴盪。

:::教育部LOGO美感教育中心LOGO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專案辦公室©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