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發現的教育:「光」與「生活」的繽紛想像牆
「進入學制下的小學至中學階段,德國強調展開社會性觀察與知識的累積。在慕尼黑市Türkenstraße街68號上的小學,由Michael Dörner所創作的作品,將日常生活中的塑膠製品打造成建築玄關的小亭子。這些經由工業設計精準比例數學所規畫出來的塑膠製品,本身即具有一定的光線通透性與豐富的色彩,這不僅讓人聯想到西方教堂中常見的彩色玻璃鑲嵌藝術,所不同的,藝術家將孩子們在生活中常見的器皿重新組合成一座穿越穿廊入口的美麗盒子,讓學習的途徑與發現的過程重新將知識與社會相扣合。」——顏名宏《探索意境——臺北縣校園公共藝術指南》p.109
土耳其街小學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在1874年創立之時,便秉持「受教平權」的理念,招收不同族群、信仰的男女學生一同就讀。該校舍曾歷經二次世界大戰而面臨嚴重毀損,經過數年的修建,現今的建築外觀仍難得的保持著1950年代整建完成後的樣貌。
本案經慕尼黑市政建設部獨立成立的「QUIVID Kunst am Bau Programm」空間藝術單位,與學校、教育廳共同規劃特別的美感教育計畫。在學校的休息穿廊上有一道連接建築之間的門牆,因為日照角度的影響,造成高溫和行進的阻礙。這項建築空間的使用缺陷,在美感教育計畫的規劃探討後,由藝術家Michael Dörner運用玻璃逆光的特性,打造出一座宛如立體浮雕的彩色繽紛想像牆,讓空間缺陷轉變成一項「只有在特定的空間場域中」才得以「看見」以及「參與」的藝術教育呈現。
在計畫中也延伸出美感教育課程,讓學生討論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塑膠透明材料的色彩特性,並參與蒐集生活中各形各色的物件,例如:遊戲積木、糖果禮盒、商品包裝或者工業產品等…常見的塑膠物。引導學生觀察由消費品包裝組成的不同形式和矩陣排列。空間的重新營造,使得原本想要避免的環境限制,轉譯成師生共同享用、參與討論的另類美感教育實驗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