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思考「校園」基地範圍、打造「跨群」住民家園生活
慕尼黑市政府為了有效創造城市中社區內涵的美育人文參與深化,特別設定不同的公共環境美感計畫(或稱公共藝術空間營造計畫)於校園、社區公共街道、廣場等,透過設計師或藝術家的田野工作,媒合城市文化地景與美學議題的設入,希望創造城市場域一座提供跨族群的對話平台。
位於慕尼黑市西南方的特蕾西婭(Theresienhöhe)地區,在2000年起因應歐洲因戰亂或經濟因素而遷入的新住民,選擇在跨過羅森海姆鐵路線(Munich-Rosenheim)上方鐵道的兩岸高地上,打造一座跨族群宜居的公眾住宅群(或稱社會住宅),為了能擁有一處公共參與的廣場,社區曾經考慮打造一座公園,後來因考量場域覆土不足無法讓樹林成長,故而改以「藝術介入」的理念拓展,透過城市專案機構「QUIVID」於2001年底提案邀請13組由藝術家和景觀建築師所組成的團隊辦理國際競賽。2002年由比賽得主柏林的景觀設計師TOPOTEK 1、加拿大建築師Catherine Venart、科隆的藝術家Rosemarie Trockel三方所組成的團隊,共同提案計畫打造一座長300米和寬50米的長型社區地景參與廣場。
![]() |
![]() |
這座廣場以開闊的尺度、無障礙及無車的空間,邀請社區居民經由不同路徑、方向進入場域,寬廣的沙丘波浪以水泥為基底、上面覆蓋一層具有彈性的塑料,隆起處可坐可躺,有五塊隱匿的小彈簧床,低窪處則為沙坑,兩座綿延的巨型攀繩設施盤據其中。東側青草地有數座木造跳馬,地面排列整齊的圓釦設置了水霧噴灑系統。特殊的地景與質材,讓原本屬於日常且規律的社區住宅,多了超現實的異境想像。孩子們在遊戲中得以體驗不同材質樣貌,感受沙子的粗糙、草的柔軟、高矮的空間律動,讓環境本身成為美學體驗的媒介。並經由這項社區開放的公共空間,讓孩子能在校園環境外,自然的與他人互動連結;從奔跑、攀爬、跨越、鑽的動作經驗中,透過遊戲發揮了人與人互動、挑戰、探索、冒險的驅動力,並激發孩童運用想像力來建立豐富的語言及感官體驗,塑造一段連接社區與運動遊樂的空間探索劇場。
![]() |
![]() |
![]() |
![]() |
這座長條狀的新造廣場介於社區幼兒園、學校和社區住宅之間,形塑出新的介面主張:如何在學校跟社區之間營造一座跨越圍牆的公民互動參與式,教育和生活的新美育基地。這個計畫重新建構思考:何謂「公園」、「廣場」的21世紀公民生活和美學主張?何謂「校園」基地範圍與教育的目的?何謂「社區」和「校園」相互鏈結的關係?如何打造一片「跨群」住民的家園生活和「校園」關係的「社區學校」?慕尼黑市政府嘗試以這項新主張,在都市計畫中重構「去圍牆後」的新「校園」界定,並重新展開公眾參與性美育基地設計。唯有檢討原有的校園圍牆之外的「他者」,才能重新檢視和創造全新的「新市民」價值和思維,繼而創造一座偉大的城市新文化。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