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Case Studies

蒲公英裝飾圖

國內案例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

臺南市後壁區安溪國民小學

中華民國 | 臺南市後壁區 | 安溪國民小學
地址 | 臺南市後壁區長安里5號
設計團隊 | 玖倉設計有限公司
教育部補助款 | 1,200,000
自籌款 | 211,765
教育部補助比率 | 85%

沉浸式的文化校園體驗-校園與家鄉場域的美感啟發

 

學校簡介

安溪國民小學位於台南市後壁區聚落東陲,設立於民國3年,目前創校已超過百年。三面稻田環抱景象、日治時期的歷史建築等,訴說著校園整體環境深受文化產業變遷影響,稻田、埤塘、台糖鐵路等自然與人文景觀的相互輝映,勾勒校園環境的人文色彩,豐富家鄉校園的歷史風貌。

改造契機

然而多樣文化產業變遷,造就雜亂、不和諧的校園景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貼滿萬國旗幟與世界地圖的川堂,兩側樓梯轉角仍保留歷屆贈與的老式大陶盆。轉角教室間的閒置空地,由於長期作為農耕區,牆面滿是歷史文物痕跡,包含褪色彩繪、電線外露等,呈現斑駁、老舊與凌亂的視覺現象。校方原本有意延續作為魚菜共生基地,因為無法彰顯校園特色美感進而啟動鄉土文化本位的思考。

 

規劃設計

本次改造計畫劃分為四個場域,依序為樓梯、穿堂、農耕園、幼兒園入口牆。以「發掘、體驗、連結」議題著手,運用「減法思維」進行校園改造,帶領學童從校園周邊特有的埤塘文化搜集大自然素材,擷取其中的色彩、標本、造型等元素,並連結校內歷史建物、百年老樹、公共環境等,重新建構校園美學識別系統。

樓梯的梯面與周遭的樑柱貼滿了各式標語、單字卡與字畫,顯當相當雜亂;穿堂佈告欄則殘留許多過去使用的釘針,造成觀感不佳且存在著安全風險。利用本次美感環境改造的機會,動員全校師生進行一場環境清潔與工具應用的教育課程,透過老師教導學童應用除膠水、鉗子、螺絲起子等工具去清除各式色彩鮮明的標語與貼卡,拔除舊有公佈欄上的殘釘,將雜亂不勘的環境還原為乾淨整潔的校園。藉機改善校園環境之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童學習妥善運用工具與奠定美感啟發。

 

由於學校收有許多新住民的學生,設計師便發揮巧思,於每日行走的樓梯梯面上重新設置字卡,包含中英文與新住民語言,同時以注音備註發音,讓學童除了閱讀也學會發音。色彩上屏除了過去的五顏六色,以白色為基底,每段字卡的長度皆對應光照下影子的長度。

 

樓梯間的改造方面,首先請求校方移除老式陶花盆,樓梯下方空間前後兩側以空心磚堆砌填補,讓陽光穿透空心磚間隙,灑落一地的光點美學豐盈了樓梯角落,並將空間提供供師生放置鄉土教學腳踏車與上課運動器材。

 

原本穿堂前的走廊樑柱,漆滿了各種色彩,破壞了百年老校的歷史氣息。透過本次校園美感環境改造,將這些樑柱牆面反樸歸真,漆回白色,賦予過去農業文化色彩,並加上雨淋板設計,提升整體氛圍,其色彩同時呼應校門口兩棟百年的日式建築。

改造前後

 

在將川堂上方樑柱的萬國旗幟標籤全數移除,改以木板間格建構川廊田園美學風貌,透過燈光反射營造明亮、活潑的川堂氣息。拆除左右兩側舊有佈告欄,鑲嵌家鄉的田園文化風貌素材。取集水埤塘意象形成鏡面輪廓,讓學從讓鏡裡窺看自己沈浸稻田景觀之中,有助腦海中編織後壁農忙時期的景象。此外,預留內部空間的設計巧思,誘使學童在此躺臥遊戲。川堂其中一面,搜集不同歷史文化的大自然產物如日治時期的檜木與稻梗,進行材料美學的體驗與保存,將材料放入透明壓克力球並嵌入川堂牆面,打造自然景觀標本專區。改造後的川堂,訴說著豐饒時期後壁安溪寮家鄉,讓師生更加陶醉。

 

將教室旁的農耕園重新整理,移除斑駁老舊牆面的舊有管線,並將牆面重新上漆。社團團隊取材南部農村特有的醃菜文化,從醃菜、甘蔗、稻草、果園等代表元素找出獨有的農家色彩,將其彩繪於傳統家庭餐桌上常見的鋁製「桌崁」,整齊排列吊掛於牆面,展現猶如火龍果花齊放的視覺意象。將地板破舊的的美植袋全數移除後,擺放可移動的木棧板,作為學校活動展演場地,上方設計天幕,可因應天氣狀況展開或收起,使整體場域化為一個完善的戶外教學空間。

 

美感改造最後一處,賦予附設幼兒園一個不一樣的入口印象,設計團隊取材“我是乖寶寶”輸出後的聲波形狀,運用長短木條呈現於門口牆面,打造律動、活潑的入口意象,並於牆面一旁附上QRcode供學童掃描後聆聽聲波原檔,啟發孩童對聲音的認知與想像。

 

課程融合

發動全部學生拿起工具共同清潔校園過多的標籤,包含樓梯標語、公布欄釘子,讓學生感受勞動意涵。將田野調查蒐集而來的景觀文物素材放入特殊木箱子,木箱與木箱之間可緊扣連結,邀請學童進行走入箱子踩踏探索,開啟五感體驗,感受與想像這些大自然媒材的原始觸覺,增加對歷史文化的對話。

樓梯轉身幻化為一個多元教育的場域空間,學童在此除了可以學習語言、觀察光影,更作為鄉土文化教學的啟航站,讓學童體驗跨上單車巡田水認識家鄉。幼兒園入口牆面的具象聲波裝置藝術,豐富色彩、律動造型的裝置激發學童的好奇心,賦予學童對聲音物理現象的探索。農耕園的改造,讓師生沈浸在濃厚的鄉土裝置藝術空間,認真地聆聽每一堂精彩課程與活動展演,加深學童對本土文化的認識。

 

結語

百年歷史的安溪國小,座落純樸的農田景觀之中,周圍被埤塘文化包圍著。本次透過農忙時節主題串聯整體改造計畫,將體驗、創新融入課程設計中,順利地翻轉流於形式的國際彩繪標籤,轉向鄉土文化思考,讓純樸的安溪國小在獨有的人文與自然景觀文化基礎上,有機會進一步整理家鄉的農村識別色彩與語彙,奠定鄉土文化教育的深耕之路,屏除守舊停滯的混亂視覺景象,轉向營造美好的校園家鄉色彩。

       

 

 

:::教育部LOGO美感教育中心LOGO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專案辦公室©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