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Case Studies

蒲公英裝飾圖

國內案例

01
02
03
04
05
06
:::

屏東縣泰武鄉泰武國民小學

中華民國 | 屏東縣泰武鄉 | 屏東縣泰武鄉泰武國民小學
地址 | 屏東縣泰武鄉泰武村5鄰阿夫魯岸路1號
設計團隊 | 佇這生活有限公司
教育部補助款 | 999,000
自籌款 | 111,000
教育部補助比率 | 90%

 

發現大武山最美視角-提升校園角落的自主學習



大武山下的排灣部落

      10年前的泰武國小,位於泰武鄉海拔750公尺高山上的北大武山山腰,屬於排灣族部落學校,擁有風光明媚的群山美景,2009年莫拉克颱風的豪雨沖刷,造成泰武國小地層滑動,校舍嚴重受損,基於安全考量曾遷校多次,2年內歷經3次遷校、6次更改預定地,2011年最後於萬鑾鄉萬金村一塊國有土地劃設新校址,而昔日的泰武國小舊址,預計作為北大武山登山基地,提供訓練、研習、休息等登山後備資源。

 

      被日本土木學會學者專家讚譽為「全世界最美麗的小學」的泰武國小,採開放式校園,少了水泥圍牆的阻隔 ,開濶視野提供學生快樂自由的學習環境,校園角落可以看見彩繪、木雕、琉璃珠等彩繪造景,一旁的泰武國小附設幼兒園則是延續排灣族石板藝術,採用石板屋形式建造而成。

 

石板步道與材料美學初探

      此次為泰武國小第二次申請校園美感改造計畫,為了整合步道對面的荒廢山丘,本期計畫延續第一期步道路線,並在圓弧轉彎規劃園藝竹林,以強化部落文化意涵為出發點,著重步道材料的使用、空間層次營造,更納入學生的想法,設計學生傾心的遊樂場域,拓展學習環境的寬廣與變化性,著重自然環境的美學現場。

 

      石板藝術與排灣族生活息息相關,為引領學生深入瞭解石板文化,本期改用石板鋪設步道,發揚石板文化在排灣族生活中的運用,步道第一段採用石板平鋪,第二段是幾何立砌,第三段則為仿石板屋頂的鱗次堆疊,充分展現了石板的點、線、面多元面貌。步道兩側的園藝規劃,則是模擬穿越北大武山的植披與開花的樹林步道,種植從山上帶回的種子,其中種植甘蔗做為日後登山儀式的供品,象徵互助互敬傳統精神的延續。 

 

      執行團隊以社區回饋角度,邀請社區石板工匠師傅現場示範砌石工藝,帶領學生一同參與砌石過程。在老師傅的帶領之下,透過體驗實作,學生得以接觸材料藝術、領略石板材料的差異化與不同落差下的解決對策,更體驗到材料觸感屬性,包含柔順、粗糙、厚實,鬆軟等最純粹的體會,了解材質本身的屬性,進一步想像與驗證材料加工的綜合感覺,應用課本所學的物理知識,提升對部落石板工藝的重視與傳承,間接促進社區文化交流。


在大人世界之外找到秘密基地

      經過竹林步道,後段便是開闊的小山丘,執行團隊融入學生的想法,設計沙坑、涵洞等,讓學生樂在大自然學習環境中,透過涵洞水管可窺探自然光的色彩反射,一個涵洞可容納2~3位小朋友,聚為一個小團體,對於小女生來說好比同一國的概念,隔絕外頭世界的紛擾,時間彷彿凍結在只有你我的閨蜜時光。學生可以在這座小山丘鑽來鑽去、跑跳、自在地唱歌,觀察自然界的生命力變化,在開放的環境中學習不同角度的思維,在大自然中感受傳統歌謠的張力,甚至用最親近的方式如寫生的方式記錄大武山的美妙變化。

 

校園最遠角落望見最美大武山

      學校對角的小山丘,原本是校園最陰暗角落,經過步道的牽引,再度被重視與運用,發現觀看大武山的最美視角、創造下課後學生愛藏聚、打滾的遊樂場所,校園的每個角落從此充滿無限驚喜。透過輔導團隊的用心營造,提高角落學習的豐富性,學生能感受校園土地的溫暖脈動,學習從不同角度看待事物進而具有包容的心,透過孩子的眼睛,更挖掘泰武國小的獨特魅力。


:::教育部LOGO美感教育中心LOGO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專案辦公室©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