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角山崖的碧藍課堂—由虛擬到真實的視野
得天獨厚的景觀資源
新北市瑞芳區的鼻頭國小位處國家級旅遊勝地「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內,不僅為國家級的旅遊勝地,古老沈積岩的特殊岩層地質,以及終年風浪侵蝕構成特殊的海蝕地形,形成得天獨厚的特殊自然景觀,也是校外人士攀爬古道,前往「鼻頭角燈塔」俯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必經之道。學校於日治時期大正9年(民國9年)初創,為「九份公學校鼻頭分校場」;戰後,民國34年更名為「台北縣瑞芳鎮鼻頭國民小學」,並遷至現址。學生人數不多的鼻頭國小,目前國小1-6年級僅有16位學生;附設幼兒園部份則有20幾位學生,教職員與學生比例約為1:1左右,因此校方近幾年感受被併校的危機感。
![]() |
![]() |
看不見「自己」的虛擬危機?
緊鄰山崖的鼻頭國小是獨立於山林間的迷你學校,為了人員安全以校舍擋住懸崖作為主要圍牆,雖然擁有特殊的山、海的自然景觀資源,但因視野阻隔,校內所見與平地學校幾乎無異。無法看見真實的海,但又需形塑海的意象增加曝光度求取外來遊客的認同下,校方於5、6年前開始在操場周邊、樓梯口進行3D彩繪,也因彩繪為學校贏來掌聲,成為校外人士的打卡熱點,更引來附近金瓜石地區學校的競相模仿。這也形成靠海的學校看不到真實的海、金瓜石山上的學校看不見山的弔詭現象。本次,學校申請輔導經費的目的就是因原有的彩繪牆上產生壁癌,打算修復後繼續做更多的彩繪。
![]() |
![]() |
打開面向「山巔海涯」的窺口
「校園美感輔導團隊」現勘後,驚嘆的發現從校長室可以看到大片的海,學生的教室窗外甚至偶見俯衝的大型老鷹。輔導團隊否決了校方繼續彩繪的計畫,認為這全台灣少見未遭受破壞的海蝕地形與地質,學生很有機會在自然薰陶下成為小小環境觀察家,而有自己專攻的「地質學」、「老鷹生態」、「海蝕平臺」、「台灣野百合復育」等的專長。因此,校園美感教育認為鼻頭國小要思索跟創造的是,如何透過計畫讓真實的海洋被看見。但因彩繪獲得掌聲與喝采迷思下的校方,對於計畫施作的重點與輔導團隊產生一番拉鋸與拔河。
持續溝通讓校方認可環境教育美學需建立在真實擁有的自然景觀後,打開學校看見真實的海洋改造工程也順利展開。在有限的校地中,找到一小片面海但被兩座巨型水塔佔據的山坡地。初步設計上,將水塔移到空地的後側,前方設置雨棚讓下雨或曝曬時有擋遮之處,仿製山上的壘石堆砌成石階梯,原先草坡地上虛擬的羊群被撤走,日後以慢慢復育的台灣野百合佈滿山坡,近海之處,則使用玻璃作為圍籬通透而安全。不過,初步的設計也因部份現實的考量而做了些微調整。
![]() |
![]() |
![]() |
![]() |
校方因考量強烈的東北季風將玻璃震裂,實際施作上改用視野同樣通透的欄杆。欄杆旁設置了面寬20cm、長度約150cm的台桌,台桌的設計方便作為閱讀台及雙手的倚靠,更重要的是讓望向海洋的端景有了視覺焦點,形成一個焦距的集合點。工程完成後,這裏成為學生戶外的多功能教室及遊客的絕佳觀景點。透過階梯雙向化的設計,老師站在山、海不同背景下教學時,學生也分別可透過其身後看到海洋與山巒。雨遮以局部方格鑲嵌了彩色玻璃,當陽光照在彩玻時光影折射灑在地板平台成了美麗多彩的光幕,構成自然豐富的光影美學。此外,因颱風造成毀損的大門,也統一以低彩度線條簡約的白色大門來取代。當人們信步緩緩上山時,鼻頭國小迎接大家的是藍天白雲下,最真實、驕傲的山巔與海涯。
改造前 | |
![]() |
![]() |
改造後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