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棚化身美學體驗所
創立於民國37年的大坑國小,於民國102年完成新校舍建設,並獲得內政部「綠建築標章」鑽石級認證。校園座落於大坑風景區,頭嵙山腰下,少了都市的喧囂,多了清新的空氣。過去大坑屬於資源匱乏地區,近年來因土地重劃關係,學校因應地域性劃入城市發展的重點。校區建築多朝向「節能減碳」設計,教室採挑高屋頂,使用LED電燈及電動氣窗,並減少冷氣的使用,校園綠地達82%,原生植物達90%,水生動植物也都是原生種,是綠能校園的指標。
![]() |
![]() |
然而部分校舍環境依舊處於待修繕狀態,如進入校門就映入眼簾的停車棚,其外觀鐵柱佈滿鏽斑、地面存有高低落差,加上雨天排水功能不佳,水土長期淤積而造成管理上的困難,目前僅為單純的停車用途。校方提出以車棚為主體的美感環境修繕方案。經輔導委員檢視提案,認為校園美感環境再造不應只有外觀上的油漆與修繕,應從周邊環境的視野回看車棚。有鑑於此,輔導團隊有意將基地打造成與社區共構的空間,將場域的功能性發揮到最大。經過深入勘查,學校門口有優美的樹相,進入車棚能俯瞰整個山谷平台,而從新社下山的車輛與行人角度來看,打開學校圍牆便能窺看車棚與週邊樹群,適合進行視覺與觸覺的美感刺激,遂以此開啟車棚與圍牆外對話的可能性。
![]() |
![]() |
改造的第一步就是翻新車棚外觀,去除鐵柱鏽斑並重新上漆,屋頂則利用透明浪板做部分採光,明暗錯落方式營造簡約明亮的空間感。天花板上懸掛鋼構層架,形成多功能結構體,可讓學生進行攀岩與體育活動,拓展學童肢體伸展腹地,更發展戲劇、音樂、舞蹈、展覽等戶外活動。傍晚時車棚也化身為社區居民聊天的集會場所。在車棚旁的滯洪池運用坡高落差、和諧比例,重砌還原壘石傳統意象,讓因動線不明而潛藏危機的區域,成為擁有展現線條美的視覺焦點。而車棚旁的老樹經過疏伐修剪,讓樹勢更加健壯,並有效減少黑蚊孳生,與基地共同形成一個戶外開放空間的面狀結構體。車棚地板殘破的水泥板塊,則重新整平,利用石板顏色差異設計迷宮地板,營造從老樹端漸入佳境走入車棚的動線。緊靠馬路的圍牆則部份敲除,地面種植溫和優雅的景觀植物蔓花生,柔化學校道路邊界,以溫潤色彩呼應校園風貌。為了增加車棚對外的交流對話,於駁坎處開闢缺口,向馬路延伸打造玻璃帷幕平台,作為學生放學等候接送區域。學童能安全地坐臥靠近馬路,清楚地找尋分辨在車水馬龍中父母接送的車輛,等待的空檔之餘,還可觀察山谷景色,體驗大坑四季變化的自然美學。
![]() |
![]() |
![]() |
![]() |
![]() |
![]() |
本次的改造,締造了山坡校園美感環境的獨特與不可取代性,透過車棚主體與周邊的對話串連,讓學童得以不同姿態沈浸在舒適的校園美感學習之中。在山景為伴的新場域裡,讓歡樂笑聲持續迴盪在美感綠能校園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