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情傳意 讓圍牆暖起來
以音樂教育聞名的校園
后庄國小,位於苗栗縣頭份市邊陲,剛迎接半百周年,學生逾千人,以音樂教育聞名,近年來學校奠定紮實的音樂教育基礎,找到學校自我發展定位,其管樂隊曾連續榮獲全球華人室內管樂賽金牌。因應都市計畫,學校更劃入繁榮社區內的重點發展校園,校園內鄉土文化濃厚,處處可見紅磚文化牆。
初次申請環境美感再造時,學校原本以整飭校門作為申請方向,在輔導委員的介入後,強化申請動機,扭轉只是突顯門面的表面裝飾改造,建議改從師生的共享環境、激發課程多元面貌的改造著手。
![]() |
![]() |
后庄國小校園內保有濃厚的客家文化色彩,但是在學校的紅磚圍牆的彩繪,卻因缺乏維護而導致色彩斑駁脫落,加上雜草叢生,成為師生都不願靠近的角落。
每當下課,出人意料地,學生喜歡聚集到教室前方的大空地,而非操場,觀察操場周邊的設施如盪鞦韆,已呈現雜草叢生的跡象,推斷這些座落圍牆旁的老舊、罐頭式遊樂設施,已然不再吸引學童的興趣。輔導委員提議從音樂素材著手,在既有的設施上,增加音樂對話與擊樂體驗,打造名符其實的音樂校園。
![]() |
![]() |
小心!隔牆有耳
將水管穿過鐵網越過圍牆外,尾端套上圓盤喇叭,打造如號角的傳聲筒,水管走向有向內也有朝外,隔著圍牆,學生與校外居民透過傳聲筒能彼此傳遞話語,只要對洞口輕聲細語,便能將聲音傳達彼端,拉近雙方的距離。猶如聲音迷宮,在學生不知道哪管子會發出聲音時,靜下心來聆聽與探索小小洞口,仔細辨認聲音的走向與回饋,無形中鍛鍊學童對聲響的敏銳度。傳聲傳意設施呈現聲音傳達的互動樂趣,因為須有一方先付出,對方才能聽到聲音,當要回應對方時,兩個角色對調即可,透過一說一聽的角色互換,開啟對話的溝通藝術。
傳聲牆打破了冰冷圍牆的印象,一根根向外延伸的水管,把圍牆內外人們的心連接起來,成為下課後學生甜言蜜語的依偎小站。
![]() |
![]() |
鍋碗瓢盆亂打秀
校方蒐集學生家裡廢棄無用的舊鍋蓋,釘在紅磚牆上構成豐富高低音的打擊樂器。厚薄、深度、尺寸不一的鍋蓋,構成不同的聲響,孩童透過不同材質的擊棒,感受聲音的回饋與聲波變化,理解到最原始的音樂聲音組成,如敲擊形成聲響,器具波動形成音波,構成聲與音兩大要素,再次驗證音樂來自生活的發現與細微的觀察。
![]() |
![]() |
校方在原本已經玩膩的攀爬架,增加長型水管的裝飾,學童靠自己的力量爬上頂端傳情傳意、聆聽另一頭傳來的聲音。多了號角傳聲管的攀爬架,不僅承載學生日漸增加的體重,也盡職傳遞校園的活潑笑聲,活化了平凡無奇的遊具,學生下課後除了消耗體力,也能有多層次的遊戲體驗。
![]() |
![]() |
音樂曲線與紅磚交織的校園文化
進入校門的前方空地,一旁的臘腸樹原是學生休憩遮陽的群聚之地,如果僅用木柵圍欄只能遮醜,輔導委員遂提議融入音樂幾何符號,以高低錯落方式打造具層次的休憩平台,從此師生倚坐樹下,除了感受光影遞嬗外,也能在樹蔭下避暑完成室外課程。
![]() |
![]() |
校園內的鄉土文化濃厚,處處可見紅磚元素,包含紅磚砌成的戶外桌椅,成了師生進行生態課程的據點。草坪上打造巨大的紅磚貓爪子平台,大塊、溫潤、逗趣的貓爪形象,讓小朋友喜歡在這裡談天說地、躺臥,感受紅磚的文化溫度,並經常成為畢業合影的拍照基地。
![]() |
![]() |
![]() |
![]() |
音樂菁英的校園搖籃
校園的幹道空地原是車子行經的地方,在兩側重新美化與改造設施之後,重新燃起學童的遊戲動機,下課後願意奔往空地兩側,而不是全都聚集在空地玩耍。融合聲音、打擊元素的遊樂設施,賦予人與人溝通與心情的交流站,不僅擴張學生遊戲場所,也觸動音樂探索契機,營造一個富節奏、有活力的音樂校園,深化音樂人才培育搖籃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