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Case Studies

蒲公英裝飾圖

國內案例

01
02
03
04
05
06
07
:::

桃園市八德區霄裡國民小學

中華民國 | 桃園市八德區 | 桃園市八德區霄裡國民小學
地址 | 桃園市八德區山下街115號
設計團隊 | 經傳形象景觀有限公司 / 陳杏芬、張伊帥設計師
教育部補助款 | 1,600,000
自籌款 | 400,000
教育部補助比率 | 80%

以客家水文化進行美感環境水樂園改造

學校簡介

  霄裡國小座落於桃園與中壢台地交界處,具有桃園地區典型的埤塘地景型態,霄裡是八德地區少數的客家庄,校址曾是日治時期的水利養殖實驗所基地,與學校前方的「生態埤塘」連結,促成校園豐富的人文歷史與地景文化。

  學校曾獲106年度校園美感計畫補助,109年適逢創校70週年,校方重新連結生態埤塘,與社區共同發展「埤塘湧泉文化」美學,並進行第二期校園美感改造計畫,透過改造閒置陰暗的校內中庭花園,利用水道銜接校園外的埤塘文化,發展校園埤塘文化學習路徑,成為一座裡外共構的客家文化傳頌之地。

 

改造契機

  校內中庭的樹木生長茂密,不同時期種植的眾多灌木花卉,形成環境的紊亂,且因長期日照不足,環境濕陰青苔蔓生,其中小黑蚊一直是讓師生避之唯恐不及,構成師生鮮少親近中庭水池的原因之一。

  學校與前方公有水利用地的生態埤塘隔著一道塗鴉圍牆,阻隔了校園與社區環境學習的動線,中斷對埤塘文化的聯想。109年度計畫延續霄裡的「埤塘湧泉文化」美感營造,以「知水,淨水」為改造課題,將改造基地擴大連結到校園外,讓學校前方的生態埤塘與校內中庭生態池的水道路徑串連,透過各種水生植物的過濾,型塑一個自然的水循環系統,並藉此發展出水生植物生態、水質科學等等特色課程,希望帶給學生重視水源、提升環保意識的概念。

 

規劃設計

  首要課題為清除中庭蚊蠅孳生及陰暗環境,打掉花台開放中庭空間,再進行水池旁的道路設計,以植磚草鋪設成車道,讓車輛也可以進入中庭進行維護管理作業。

  由於校外埤塘周遭樹木繁雜,且匯集社區廢水,甚至流入校園水道造成汙染,因此對園內樹木進行清理修整並改善埤塘污染問題,將新、舊兩處水道重新串連,校外埤塘汙水流經過濾的水道後再進到中庭水池,學生可就近觀察水資源再生過程及原理。

  設計團隊以螺旋概念打造活水池,慢慢地將水池引入生態。集合教師的共識,設計師更發動學生尋找校園學習潛力點與表現創意,將內庭水池欄杆拆除改以客家疊石美化,勾勒一條宛如貝殼或廟門石鼓的黃金比例渦漩小河道,恢復小池潺潺流水景象,重新詮釋水池的親和性,增加學生接觸的契機。

  校園與外埤塘間隔著一道彩繪凌亂且結構破損的老舊圍牆,影響著校園美感環境動線。將雜亂無章的牆面重新上漆,還原純樸的水泥牆面質感,其中一面磚牆改以玻璃帷幕,預留一道隨時可以由校內開啟的小門。在玻璃通透的視覺特性下,將校園內、外景觀巧妙融接,而半開放式的圍牆,讓師生得以即時穿梭圍牆進行戶外課程,同時親近校園外的生態埤塘,活化校園牆面並融入形與色的美感教育意義。

  校方運用既有資源並透過社區與公所的協力整治,一併讓歷史埤塘化身為霄裡國小與社區公共美學的水域樂園。

 

課程融合

  原本封閉的中庭在重新疏伐樹木、引入水生態後,陽光普照下波光粼離景象吸引學童親近戲水,師生在此進行自然生態課程的觀察實作。學生透過舊式手動的水唧筒,讓地下的隱藏水源經由律動的水道曲徑,挹注進入水生態河廊區內,創造河廊深淺的地形變化,透過種植不同水生動植物,就近觀察水資源再生原理與過程,重新詮釋水流的變化,增加學生的學習動機。

  師生合力用廢棄的寶特瓶打造渡河筏子,在圍牆外的生態埤塘基地上架設竹橋,讓學生與社區民眾體驗埤塘划船的樂趣,校長為此題新詩「水霄裡」,回歸霄裡湧泉的本質,同時透過「知水、淨水」的課題,帶給學生重視水源、提升環保意識的概念。

 

 

結語

  這是一個不同於校園內的空間環境營造案,透過校內校外的共同地景主題,微妙地透過圍牆串連起來。本案不但有效地促發學生發現與探索的能力,理解生態景觀的知性與感性美感教育,更藉由環境整治與發展各式特色課程,讓學生瞭解自身的在地的文化,學校有機會重新連結社區的埤塘湧泉文化美學,重新定義成校園為為社區與學校共享有的自然生態及文化教室。

 

 

:::教育部LOGO美感教育中心LOGO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專案辦公室©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