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山坡的多樣生態,以實踐行動創造校園
學校簡介
港西國小座落基隆港西側虎仔山半山腰上,屬於山坡型的學校。面向基隆內港,船舶進出景象與鳴笛為校園日常風景,校園牆面處處可見大船入港、海洋生態等塗鴉意象。新任校長上任後,積極將基隆港的海洋環境知識納入校本課程,讓學生透過火車站文史、黑鳶生態、船舶科技等各議題全面認識基隆港,強化校園所處地景認知與家鄉認同。潮濕多雨的基隆氣候,提供校園環境良好的濕地植物生長條件,不僅孕育枝葉繁茂的光蠟樹、小葉南洋杉與姑婆芋,也造就校園千變萬化的蕨類植物與生態樣貌。
改造契機
地勢關係,讓港西國小的場域形成上下複層的錯落空間,並衍伸出空橋、階梯、樓板等建物語彙,高濕度的校園氣候打造適合蕨類生長的環境。在這兩個條件下,經常可學生見穿梭橋下空間,探索與觀察畸零空間帶來的樂趣。原本提案是延續大船入港,海鷗群飛等港口海洋印象進行牆面繪製,然而單純的船港景像彩繪,久而久之造成孩子對空間美感的無感。因此輔導團隊指出,基隆港的海洋意象不能全然代表校園美感,潮濕多雨的氣候條件造就的校園生態更值得關注,取而代之的應該聚焦在大環境下的校園生態變化,比如校園地形與蕨類植物的優勢,並鎖定師生每天必經的校園動線進行改造。
規劃設計
設定楓香廣場與前後棟教室的複層中庭空間作為美感營造基地,首現進行校園植物的紀錄與整理,改善陰暗潮溼、蚊蟲滋長的中庭環境。主題命名為「蕨色山丘」,設定以多變的蕨類做為運用素材。將空橋下方的半樓層空間,定位為戶外微生態教室,橋底頂端以布幕遮蔽管線,下方以駁坎工程規劃廊道蕨類植物區及蜜源植物區,並強化排水系統。通往空橋下方的廊道兩側,打造海洋波浪意象的造形矮牆,由孩童蒐集特殊蕨類進行拓印裝飾,施作各式各樣的在地植物葉拓圖案,將代表校園的蕨類外觀特徵深深拓印在水泥牆面,並設計洞口讓學童得以窺探彼此。學生也設計蟲屋,蒐集腐敗葉子作為獨角仙的食物,製造昆蟲屋進行生態觀察,透過自行操作的工具鍛鍊肌肉發展,實現跨域實作的素養課綱。
上下複層空間也讓學生有機會從不同角度親近光蠟樹與其生態。從上層教室外推一座圓形木構平台,讓學童得以走向光蠟樹中心,沐浴樹冠觀察獨角仙。學童亦可從下層空間以爬梯方式攻頂,把握不同視野以創造探索學習的機會。下拋的掛梯用意不僅讓學生鍛鍊小肌肉,也讓學生體會費點力才能攻頂看見光校園美好的生態。
改造比對 | |
楓香廣場的大地創作區是幼兒園及低年級孩子的最愛,引導幼兒學童觀察地磚特色與落葉幾何排列美學,並設置手作工具,讓幼兒園及低年級孩子動手挖掘、排列、組構方式來認識排列美學。引導高年級將這些觀察來的蕨類植物外型與規律,應用到的教室穿廊的設計,以簡約風格進行公布欄與牆面裝置,將穿廊幻化為具備人文涵養的學習空間,透過自然採光及借景呈顯校園獨有色彩與植物美學。
課程融合
園藝老師帶著學生認識校園植物,在過程中共同整飭校園,觀察與分類山坡校園區裡的蕨類達十多種。透過低年級孩子的探索行為,發動幼兒園學童撿拾與觀察廣場葉子,找到大自然的規則變化,察覺落葉與地磚格線的美學關係,引導孩童發現每個地磚格子就像個桌布,導入時序的美學變化。高年級孩童則從這些觀察中,進行彙整與細膩的實作,喚醒對蕨類差異化的好奇,以拓印的方式,進行形與色的練習。孩童可用毛筆沾水在水泥牆上恣意揮灑創作,甚至勾勒蕨類植物外型,建構校園環境與山坡蕨類環境的概念。學生因此發現原來校園裡的有這麼多蕨類植物,激起認知、討論的空間。透過紙張拓印,學童將看不見的東西找回來,提高學習成果。當小孩長大進行職業思考時,會從小時候的生活體驗中了解各職業的技術細節,有助於自我定位。
結語
經過深入的校園探索,港西國小不再只有大船入港印象,取而代之的是,獨特的蕨類生態校園印象,輔導委員更期望學校發起蕨類相關競賽,鼓勵師生重視獨有的校園蕨類生態資產。透過在地化「植物美學」營造與「課程設計」的穿針引線,促進「探索動機」,學生已能開始瞭解自己校園每個角落美學,發展和社區中的人、事、物間的「依存關係」,進而產生理解、關懷和認同,豐盈孩子的知能與美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