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Case Studies

蒲公英裝飾圖

國內案例

1
2
3
4
5
6
7
8
9
:::

新竹市東區陽光國民小學

中華民國 | 新竹市東區 | 新竹市東區陽光國民小學
地址 | 明湖路200號
設計團隊 | 極曉筑建築師師務所
教育部補助款 | 1,800,000
自籌款 | 317,647
教育部補助比率 | 85%

傳統與現代建築的空間對話



三合院的美麗蛻變

我的學校有座三合院

      新竹陽光國小,位在非完全城市也非完全鄉下的新竹郊區,隸屬新竹市東區,屬於客家文化範圍。校園內充滿學生創作的繽紛足跡,值得一提的是,繽紛奇幻色彩的校園後方,有座傳統三合院建築,保有汲水系統與完整建築外觀,但長年閒置的情況下,逐漸被人忽視,師生活動範圍也少探訪,且在沒水沒電的情況下,三合院難與教學環境做連結。

 

      透過本次計畫,校方希望能適當性活化三合院空間,輔導團隊在訪察的過程中,發現行政教室與三合院之間的途徑美學,以及可取用的設計元素,促成三合院活化與相關教學的提案。

 

甬道窺探三合院之美

      原本計畫動機為修繕三合院一旁的汲水系統,經過輔導團隊觀察,在教室與三合院的穿梭窺看途徑之間,發現幾何美學元素,包含主教室的拱曲迴廊,主教室與三合間的竹林,因此引用竹子與線條美學概念,在主教室與三合院之間編織一座拱形竹編甬道,作為主教室探訪三合院的過門途徑,兩項元素也正好呼應客家竹編美學。甬道竹編使用亂編織法自由塑型,像喇叭,也像視覺的窺口,小朋友說像毛毛蟲,從此下課後學生轉移陣地在教室後方玩耍,於甬道竹縫間感受光影的流動,在甬道之間來回穿梭與嬉戲,迷藏中感受竹林光影美學。

 

      新奇的途徑帶來引人入勝的情境,第二階段則著重整理合院周邊環境 。將三合院原始入口改向,扮演與行政教室的直接對口,在接近甬口處縮短繞道;合院前方規劃小沙池與洗腳池、洗手台,鼓勵小孩願意親近傳統合院,作為學生下課後的另一個遊樂場所。

 

      一改常見的垂直生硬水平線條,庭院樹木打造曲狀階梯形體的棧道平台,貼近軟性的甬道曲線,賦予合院柔和的人文線條 ,打破樹木根下的水泥禁錮,開放氣根使其茁壯呼吸。

 

是三合院也是美術館

      合院空間變成美感空間 ,是故事館、也是生活館、亦或稱為美術館,三合院保留傳統建築的幾何之美,如十字與迴拱幾何圖形,學生可在埕裡進行鄉土文化課程,運用原本是客家曬麵線與柿子的竹架作為載體,進行織染課程,重現客家文化結構語言。教室內的一景一物,皆是邀請竹藝老師指導學生共同創作,呼應牆上的幾何美學窗框,運用常民生活工具促成點線面的集合;多樣性的頂燈設計讓合院美學空間更加立體,大量改善室內幽暗角落,賦予上課環境溫馨的氛圍。室內天花板鑲著六角編織竹編,看上去猶如雲朵,軟化了生硬的天花板,營造層次美學。

 

傳統空間的活化再生

      合院不僅被修繕,也同步活化了,在校園裡有了新的身份「故事生活美術館」。傳統三合院存在小學裡,不再是閒置的建築障礙,小學生在這個空間裡,領略了材料美學,體驗客家文化藝術,完成只有在合院下才能實踐的鄉土教學,間接親近客家曬麵與曬柿子兩種文化。原本破碎的三合院功能,重新用燈光、材料等美學元素整頓活化,透過課程安排,不僅拉近學生與自身傳統文化的距離,學生更期待每堂的三合院鄉土教學課程。

:::教育部LOGO美感教育中心LOGO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專案辦公室©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