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Case Studies

蒲公英裝飾圖

國內案例

1
2
3
4
5
6
:::

臺中市和平區梨山國民中小學

中華民國 | 臺中市和平區 | 臺中市和平區梨山國民中小學
地址 | 福壽路10號
設計團隊 | 諾比陶室內裝修設計有限公司
教育部補助款 | 2,000,000
自籌款 | 500,000
教育部補助比率 | 80%

光影長廊列車即將啟程

-長廊主題討論提升師生親密度

 

最高山城小學

      梨山國小,隸屬台中市和平區,由幼稚園至國中皆有設置,位於中央山脈上,海拔2012公尺,視野遼闊、風景宜人,屬國內最高國中小。校內師生僅280人,校區橫跨南投縣仁愛鄉及部分花蓮縣,族群包含泰雅族、阿美族、布農等多元原住民,學校後方種植經濟作物包含茶園與果園。校園經常飽受極端四季氣候影響,夏季暴雨使道路坍塌,冬天低溫飄雪使道路冰封。氣候與地形因素使然,加上學生安全考量,靠近斜坡的走廊搭建許多金屬欄杆,加上日漸增多的公布欄, 形成老舊、冰冷的視野障礙,無形中將美麗的山景色阻隔在外,日積月累之下,走廊牆面下方也堆滿了垃圾。

 

      本次校園美感再造計畫,旨在讓學生重構美麗校園印象與提升自我價值認同,找回高校園的優勢與學習優越感。有了106年的美感改造經驗,校方對計畫的認知不再是一般裝潢,由於第一期的計畫與主要教室有一定的距離,校方希望將兩個據點之間可以相互連結,彌補教學資源的空乏。

 

      據此,輔導團隊提議朝擴散型改造方向提案,提出與山景共融的帶狀格柵走廊,延展師生學習環境的可能性,希望藉學校教育與經濟文化的連結,打造如同義大利有葡萄酒與橄欖油的阿爾卑斯山城經濟美學,台灣則有梨山茶果園的山城經濟美學。

光影遊戲的的望山長廊

      長廊改建之前,首重周遭環境的清潔。由於設計預算不足,號召學校師生整理走廊下方的垃圾,將無用的電線桿移除,不能移除的就巧妙地作為建築結構之一,捨棄封閉式的立面結構,以木條錯落方式打造半開放、穿透性高的格柵立面,既能隔離夏冬極端天氣,也不遮擋遠眺茶園山景視野。穿透性高的格柵設計,允許樹枝穿過格柵,拉近大自然與走廊學生的距離,靠近格柵彷彿就嗅得到果香。長廊盡頭預留出入果園小門,方便小朋友進入斜坡下的果園進行戶外教學。

 

小組討論列車即將出發

      打開寬景,還原山嵐校園美感,當陽光滲入格柵之間,形成帶狀光影,展現韻律般的美學,格柵刻度的影子猶如跳動的音符,學生盡情地穿梭與跳躍,體驗一整天晨光與餘暉的時序變化,體會時序更迭意境,感受四季的遞嬗。一樓的廊道變成一個可以觀賞、授課的帶狀露天教室,走廊設計對坐桌椅,師生可在此進行小組主題討論,亦或者嬉戲、聊天、進行品茗課程,如列車般排列的座席設計讓老師更能親切、快速地融入學生話題,提高師生互動性與親密度。

 

 

      面向平地的走廊,原本是阻隔的樓梯變成大面積向陽斜板,下課時孩子可隨興地在上面躺臥,仰望藍天白雲,進行造夢。夜幕低垂,面相群山的那一方,在燈泡色溫的營造下,藍色天空更加飽和,形成漂亮的寶石藍,展現山嵐的溫潤與靜謐之美。

 

      透過計畫,髒亂的環境被解決了,走廊再也不是單一禁止追趕跑跳的場所,而是學生領略光影流動、延續課程主題的學習場域,長廊上的桌椅設計使教學有了不同形式,開啟課程討論的多元樣貌,提升師生關係親密度與改變上課氣氛。長廊不定時舉辦品茗活動,促成社區與學校的交流,由社區提供茶葉,邀請家長會長果農與學生交流,介紹果園開花歷程,讓學生得以體會父母的辛勞。伸手就能觸及山城美景的格柵設計,進一步誘發學生的視覺與嗅覺刺激,也開啟經濟文化美學的認知,落實大地教育,傳遞土地的深刻撼動。師生與社區的親密度更加強化

:::教育部LOGO美感教育中心LOGO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專案辦公室©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