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圍牆之上 林間穿越
創校逾50年的瑞梅國小,學區早期是典型的客家農村,隨著幼獅工業區設立後,各族群人口大量移入,客家族群色彩逐漸淡化。人事已非,惟佇立過的痕跡並不會因此消失,透過臺灣堡圖的疊圖比對,發現校區曾是日治時期石門大圳灌溉流經的街庄地區,半世紀以來逐漸發展成住商混合之聚落型態。昔日擔任農田灌溉的石門大圳沿岸兩側,長期藴藏豐富生態,形成帶狀綠茵廊道,圍繞著欣欣向榮的校園建築。
![]() |
![]() |
從臺灣堡圖紋理瞭解到學校從古至今的地緣發展史,包含校門口花圃側邊的早期聚落「頭重溪庄」,與頭亭溪的歷史遺跡、劉銘傳時期鐵路規劃的重要地位。學校原先提案為利用與鄰近基地的高低落差,鋪設成適合孩子遊玩的綠草地,在欖仁樹林建立閱讀空間以及改善新蓋活動中心的噪音裝置。然而輔導委員在校園進行場勘,並查閱地景歷史之後,邀請校方進一步深入探索文化地景歷史,並重新思索教育的意義,最後鎖定靠近區公所畸零地的校園角落,作為打造綠帶與水的廊帶教育現場。
![]() |
![]() |
「秘境穿越、美感乍現」作為瑞梅國小的校園美感環境再造主題,規劃了「洞動吧!孩子」、「悠遊樹海」、「浮光掠影」三個遊戲場域,並結合學校閱讀及綠能生態教育等課程,落實日常活動中對美的欣賞,強化孩子多元感知、想像、判斷力與審美觀。「洞動吧!孩子」是利用木柵改造變電箱外觀,軟化校園角落生硬的景觀障礙,並融入遊樂設施,孩子可以自由穿梭各式圓型、方形的圍籬洞口,從不同的角度窺探神秘洞穴,猶如孩子們的秘密空間,是培養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三度空間遊戲場域,同時兼顧肌肉訓練與肢體伸展,強化孩子們的體適能活動。
![]() |
![]() |
學校在進行校舍和新圍牆重建工程時,將圍牆外成為死胡同的校地重新收回,這片校地有生長高聳的欖仁樹林,考慮到學生不易親近樹叢,為此校方在樹林間設置了攀爬網,創造登高望遠的「悠遊樹海」場域,學生能夠自由穿梭於欖仁樹群俠。以尼龍繩編織的攀爬網,一路串連到欖仁樹群末端,途中更穿越了學校圍牆,孩童透過攀爬網展開探險之旅,擁抱樹幹與觸摸樹梢,進入樹海觀察大樹生態,欣賞婀娜多姿的樹影,成為自然課的活教材。攀爬的同時也能鍛鍊學童的肢體配合靈敏度,於林間享受蟬鳴鳥聲與陽光穿透樹梢的光影變化,並從制高點瞭望石門大圳的波光閃爍,在微風中感受乾淨明亮的歷史軌跡。
![]() |
![]() |
![]() |
![]() |
一座翻過圍牆的攀爬場,打破圍牆跟森林的分界,廢棄已久的農舍空間再度活化,意外圈起師生共享的學習空間,融入觸覺、地景、高度的營造,使孩子們從校園的日常接觸中,展開以學校為中心的田野調查課程與各項課程的銜接,增加學童的在地文化涵養,使師生對校園生活有了不同的體驗,自然而然地培養感性的生活思維。而在新舊圍牆中間,仍有一塊種有欖仁樹及芭蕉樹的畸零地,其中蓋有一間鋼構農舍,原來僅作為農具的儲藏,後因應師生需求將之改造為閱讀小教室。以忽隱忽現的細網覆蓋四面,營造白天與夜晚不同的穿透感,並於周邊重新種植香草花卉,降低蚊蠅的孳生。小屋隱約帶點神祕的色彩,扮演校園角落學習的秘密基地,成為白天停車場望向校園的明亮焦點,其高穿透感的小屋,提供學童生態與光影變化的觀察,在屋內寫生畫下芭蕉樹的婀娜身影,紀錄心靈深處的觸動感。
![]() |
![]() |
![]() |
![]() |



















